每次回国,我都常看到以下情景:年轻家长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,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,到处乱跑,大声喧哗。家长讪讪一笑:“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,让孩子自由发展,少点规矩,多点个性!”
甚至已经十三四岁的孩子,在聚会场合,还得由父母督促着问候他人,他自己只知道玩手机。父母此时也会说:“我们家很民主的,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,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,少干涉他。”
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,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连基本的礼貌都看不到;一个十三四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要父母教,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,谈何“素质”呢?
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,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,但自由并非你认为的自由。
譬如,在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,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。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,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,不提倡批判和反抗,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。言论自由,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。
荷兰老师不姑息无理的发泄情绪的孩子。在荷兰的幼儿园,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,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,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,老师绝不会容忍,而会根据规定,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,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。
家长也必须配合,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。有时候,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。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“问题儿童”,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。
平等聊天培养社交素质
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。在一个家庭聚会里,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,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的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。
我先生是荷兰人,他家是个大家族,孩子众多,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,多则六十几号人,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。
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。可在绝大多数时间(比如吃饭、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),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。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和大人没有允许之前,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。
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,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。聚会因为人多,一般的传统就是吃上一道菜,大家就换个位子,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。为此,表哥的两个儿子,一个十岁,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,都没挨着父母坐,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。
十四岁的Brahim当晚想看世界杯,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,开赛了就去电视间看球。他爸爸马上拒绝:“我也很想看比赛,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。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去看一下比分,两分钟内必须回来。”
Brahim没有讨价还价,回到自己的位子上,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:“我在以后的三十分钟内,身心全是大家的,可是之后,我每十五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,如果谁对‘*强大的美国队’的比分感兴趣,举手,我负责给你们更新!”
我坐下来,对面刚好是十岁的弟弟Armin,还没等我开口呢,孩子说话了:“蔻蔻,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?荷兰语还是英语?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,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。”
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,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,可是姨妈、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,我怕Armin觉得无聊,可一看,他听得津津有味,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,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,比我还能聊。
*后,他还作结:“其实我觉得,宗教之间的教义有很多不同,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战争,有善有恶。虽然我不信什么教,但我觉得任何的教义本质上都是让我们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人,我们自己能好一点,这个世界也会好一点。”
可能大家不相信,我认识的跨国婚恋的朋友抱怨*多的就是荷兰人的家规太多太严。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*多的就是,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,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;爸爸认为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,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,妈妈则说没睡够就让孩子多睡一会儿。
这种教养,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,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。这就是从一点一滴、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。
所以,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,请不要以“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”为借口,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欧美肯定会被边缘化。素质,不是欧美才有,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。
把放纵当自由,把任性当个性,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。
by旅荷作者魏蔻蔻
《你可能误会了欧美素质教育》
玛酷机器人,在契合教育发达国家倡导的STEAM教育的同时,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期望,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想象力、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三月春暖花开,快带着小宝贝们到玛酷体验机器人的魅力吧!